环保咨询服务热线15823551238/13883666770

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 > 环保资讯 > 环保政策 >

返回列表 返回
列表

辛世杰局长在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上的讲话

辛世杰局长在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生态环境部工作安排,总结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展,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扎实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形成新格局。 
今天,我们对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优胜的队伍和人员进行了表彰,大家在此次大比武活动中,集中展示了我市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精神风貌,大家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赛出了精神。在此,我谨代表局党组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勇对疫情、不惧危险,出色的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支撑,我谨代表局党组向长期以来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第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环境监测省以下垂直管理、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重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实现了“五个明显提高”。
(一)基础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市—区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组织架构,监测人员1200余人,监测设备近17300台套,总值6.3亿余元;有32人获第一批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称号,5人获得重庆市劳模称号;全市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60余家,人员4000余人。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成1959个水环境手工监测断面、105个水质自动站、95个空气质量自动站、49个降水点、4998个噪声点、1344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4个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还开展了东亚酸沉降、农村环境质量、PM1试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区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监测。监测手段形成了手工、实验室、自动、流动协同的格局,监测因子覆盖了常规、无机、特征、有机等范围,监测含量从常量、微量扩展到痕量、超痕量,监测空间范围从微观点扩展到宏观面。
(二)运转效能明显提高。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上收市级考核涉及的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从体制机制上有效预防不当干预,保证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组建监测区域分中心,进一步提高了运转效能。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监测服务,鼓励社会监测机构参与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手工监测采样测试、企业自行监测等工作,形成多元化监测服务供给格局。
(三)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保真”与“打假”两手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内部质控管理与人员培训,及时更新完善质控体系,落实三级审核,确保监测活动过程规范、程序严谨。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检查,连续两年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与公安机关开展了监测造假案件侦破协作,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环境数据弄虚作假案件,促进形成良好的监测市场氛围,有力震慑弄虚作假的逐利冲动。
(四)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空气、水、土壤、生态状况、辐射、噪声等要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断深化对考核排名、污染解析、预警应急、监督执法、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定期开展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及达标情况分析,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改善环境质量主体责任;组织开展重点地区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和降尘监测,逐步说清污染来源;初步建成我市空气质量预报体系,目前已具备7—10天空气质量预报能力;积极推进区级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加精细、更具针对性的污染控制对策建议。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及抽测,为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提供依据。
(五)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书,实时公开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支持多种渠道便捷查询,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参考。推进监测数据联网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共享应用。提高监测服务市场进入效率,满足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对监测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带动监测技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认清形势,找准差距

 
2015年7月、2016年7月、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强调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关键是要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最规范的科学方法、最严格的指控手段、最严厉的惩戒措施,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多次就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今年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二十八条中有十五条涉及监测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支撑水平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一些区县党委和政府、区县局党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制约监测事业发展的机构、队伍、能力建设等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监测工作是顶梁柱、是生命线,缺乏主动性,没有出真招实招,真正去解决问题。二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尚不完善。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短板,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声等监测网络布局需进一步统筹优化,水功能区、农业面源等监测工作刚刚起步,现有监测网络的监测领域、指标项目等尚不能完全满足生态环境状况评估、考核、预警的需求。三是监测基础能力保障依然不足。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职能改革,监测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应监测能力建设未跟上发展要求,部分监测站的在岗人员、业务用房、运行经费等保障还有不足,甚至有些地方监测人员津贴仍未落实。部分社会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测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数据质量存在隐患。

 

第三,主动担当,务实笃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支撑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支撑、引领、服务”的三大定位,落实“构建大格局、优化一张网、守住生命线、用活大数据、打造先锋队”的五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是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顶梁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的基础,是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支撑体系,最重要的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如果没有监测数据和信息,就无法判断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无法判断政策措施是否见效,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这是我们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如果这根“顶梁柱”顶不住,这条“生命线”守不住,生态环境管理的大厦就会倒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部门履职尽责的需要。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加强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四个统一”。其中监测评估,就是要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评估生态环境状况,统一发布生态环境信息。按照“五个打通”要求,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立足新职能履职尽责。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标构建、具体实施、考核评估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基础性支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的中央环保督查、生态文明目标体系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举措,都需要以实实在在的监测数据作为依据。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盼温饱、求生存”到“盼环保、求生态”,从“出门看天气”到“出门看空气”,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关注的重点也逐渐从常规污染物延伸到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痕量和具有累积性、持久性、遗传性的污染物,对监测指标项目产生了更多期待。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监测为民、利民、亲民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以实际工作成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细化工作举措,全力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要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有效性,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监测中心和万州、涪陵、黔江、永川4个区域分中心以及渝西片区各区要达到对本区域空气质量7天的预报能力,其余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区县(主城各区除外)要开展3天的预报。监测中心要做好对各区县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指导污染防治工作,精准争抢每一个蓝天。同时,各区县要严格做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电力、通讯、安全以及运维人员出入等保障工作,严禁各种不当停电、人为干预干扰自动监测的行为。
二是要主动、高效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支撑打赢“碧水保卫战”。结合进一步改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管理需要,科学分析、论证,主动、有效加强不能稳定达标水体的加密“体检”监测,必要时开展溯源监测分析,科学指导污染防治工作。万州区等13个区县要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水站建设任务。这批水站建设任务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项目予以推进,目前我市总体任务进展有所滞后,少数区县还未实质开工,要抓紧推进。也请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加强对区县部门的指导,支持尽快完善项目建设审批手续。国家今年已将自动监测数据纳入考核,特别是因地方保障不力、采水故障等原因造成水站无数据的情况,国家会以该断面历史高值来替代无数据的时段进行评价,各区县要切实做好水站的供水、供电、通讯、安全以及运维人员出入等保障工作。各区县要强化部门联动,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计划,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频次,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加强对水质状况及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要强化污染源监测管理,推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区县要根据环境监管执法、排污许可证与后评估管理等需求,特别是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整治污水偷排偷放行为专项行动问题整改等管理需求,及时开展污染源执法监测。按照《重庆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要求,长江干流和嘉陵江、乌江所涉及的24个区县和两江新区要及时梳理、明确入河排污口监测责任,组织开展好监测。各区县要对辖区重点排污单位、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和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自行监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将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情况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范围,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四是要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各区县要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环境风险特征和应急监测能力现状,进一步健全应急监测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应急监测装备,不断强化应急监测队伍建设,推动形成与地方环境风险防控相匹配的应急监测能力。要定期开展应急监测实战演练,确保人员在岗位、设备在状态,能快速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效监控、预测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防范污染扩大、科学采取应对措施提供高效支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三)优化要素配置,统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是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去年,我市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完成了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和环境空气点位的布设。今年,按照生态环境部“领域更广泛、功能更齐全、运行更高效”的要求,我局将加快与市级部门统筹构建地下水、土壤、生态状况监测网络,协调完善污水管网水质、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等。各区县要围绕确保改善环境质量的管理需要,优化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有条件的区县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事权财权对应、市级技术统筹、数据部门所有的原则进行规划统筹,抓紧提出区县精细化、网格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布设方案,向市局备案。
二是要强化生态环境系统监测能力建设。要强化监测中心的核心能力,突出稀有项目分析能力、常规项目质控能力、计量校准能力、预报预警评估能力等建设。要有效发挥区域分中心的辐射能力,承担区域市级环境质量监测、区域质控、污染应急监测等工作,突出区域特征因子、共性低频项目以及涉案、应急监测能力,区域分中心也要主动作为、积极担当。监测处会同监测中心尽快拟订《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加强对监测机构和人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扩大监测队伍总量。要有效利用其他行政系统的监测力量,借助市政府政务大数据平台探索实现与水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林业部门、科技部门等生态环境相关监测数据共享。
三是要引导发挥各类监测机构力量,增强监测市场活力。要按照“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购买服务的条件、依据,有序推进监测服务社会化,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环境监测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扩大社会资本参与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运行保障服务、技术创新研发,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对社会机构人员的培训、交流,提高人员素质和水平。要探索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联合攻关,探索共建监测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研发、验证、转化、推广的监测产业链条。
 

第四,强化保障,夯实基础

 
(一)严守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刻认识防范和惩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生态环境监测作为“顶梁柱”“生命线”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有力的措施,狠抓监测数据质量,切实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落实《重庆市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的规范、标准、方法。研究制定“重庆市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调查处理程序规定、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办法、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规定”等配套文件。各区县也要对应各自的细化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强化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要持续开展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结合“放管服”和改善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合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对监测活动全过程的监管,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名录管理系统运行与维护。完善投诉线索追踪核查管理流程,继续做好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监测机构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长效机制。
(二)绘好公众监督生态环境监测“展示墙”。
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也要加强新闻宣传、增进公众理解,畅通投诉渠道,为公众监督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丰富生态环境状况信息公开的内容、渠道、形式,更贴近群众感受,更便于群众了解、熟悉生态环境状况。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一定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到“四个既要也要”,也就是既要增进信心,也要强化忧患;既要会干,也要会说;既要做好内宣,也要做好外宣;既要落实责任,也要讲究方法。我们一定要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和交流沟通争取各个方面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三)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
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嘱托和要求。监测队伍肩负的是顶梁柱、生命线的工作责任和任务,一定要在铁军打造中走在前、做表率,当好先锋队。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增加“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来之即战的冲锋姿态和战之必胜的坚定决心,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业务能力方面,要加强监测人员技能培训,继续做好监测技术“大比武”,开展监测“三五”人才遴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创新研究,促进走航车、无人机(船)、卫星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应用,推动监测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监测效率。在工作作风方面,要践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职业理念,秉持爱岗敬业的事业情怀,坚持做到“严、真、细、实、快”。坚决防范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要弘扬先进典型,锻造过硬作风,提升监测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高度重视监测队伍建设,关心、爱护监测人员,为他们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同志们,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发扬铁军“先锋队”精神,发挥“顶梁柱”作用,坚决守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这条“生命线”,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有力支撑、引领、服务“大保护”,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召开多次推进会,组建指导组,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开展整改落实“回头看”和8个专项整治,生态环境部党组确定的整改措施已完成过半。


文档下载:


      下载文档

在线客服